安福古桥众多,人马桥、集仙桥、仁风桥、礼义桥、廊桥、嘉陵桥……,它们星罗棋布,形态各异,独具风韵,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沉淀,静默。每一座古桥,都是一位睿智的老人;每一座古桥,都是无字凤林的史书。这些古桥中,最著名的,当推凤林古桥了。
凤林古桥,跨泸水之上,位于安福古县城北门外,为“湖南孔道,吴楚咽喉”,自古就是交通要津。那矩形的桥砖,镌刻着岁月的年轮,那拱形的桥孔,宛如泊岸的蓬船,它携着岁月的沧桑,穿越时空,款款而来。
北宋元丰年间,知县上官颖在此创建浮桥,从此,泸水河上,竹桥卧波,勾连南北成通途。崇宁初,上官颖之子上官洽为安福令,又继修浮桥。接下来,他的继任者,诸如韩邦光、徐辉、施广厚、徐谦亨等,依次重修浮桥。元末崇明、天顺间,浮桥破损严重,知县李会又重修之。后浮桥又废,明嘉靖间,知县俞夔、魏景星继修。
万历丙戌年,知县闵世翔偕同邑绅太常卿邹善,才开始“督众瓮石为桥”,重修为石梁,花费数千两银子。万历甲寅年,知县陈保泰、邑绅洗马邹德溥续修,邹匡明独捐千金。崇祯庚午年,知县陈昺虞“鸠石覆面”。崇祯乙卯年,知县叶子发“购石为栏”,孝廉邹世祚捐银400两。至此,一座长五十五丈余、宽二丈余、共十一瓮的联拱石桥,犹如出水长虹,安卧于泸水之上。清朝乾隆辛卯年的夏天,泸水河涨大水,石桥被冲塌了九瓮。邑人国子生颜学极慨然捐金千两,首发倡议,请求府县牵头重建凤林桥。参与重建的还有邑人邹绳镐、伍梦灵、王元益、王泰鼎、王述修、周嘉超、郁逢源、欧阳储元、喻兆祥、欧阳国相、刘辅治、李笃本、管敬恒等数十人,共花费银两逾万。所建之桥,较之先前,更为精致坚固。道光丙戌年,大水冲坏了几处,监生王元楫独捐重金,两次修理。同治八年,因为“中瓮将倾”,邑人又一起出钱出力,再次修缮。公元1778年间,凤林桥又再次重修,并在凤林桥的南北两岸,各建一亭,南岸为“万安亭”,北岸为“百福亭”,寓意“平安多福”。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两座亭子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如今我们看到的“百福”“万安”两亭,是近几年重建的。
如今,凤林桥与桥头不远的洞渊阁,城东的东山文塔,城中的孔庙,四大古建筑遥相辉映,如今已成为安福的胜景。
凤林古桥由宋元丰至今日,由浮桥而石桥,历九百多年风雨,饱经风霜,屡次修建,巍然屹立在时光里。如今,凤林古桥,古朴秀美。石桥与倒影相映,如虹似镜;水韵与波光成趣,如绸似缎。徜徉于凤林桥上,泸水波光潋滟,河畔香樟葱茏。文化公园、湿地公园、蒙岗岭森林公园,宛如璀璨的珠玉,镶嵌在泸水之上。触摸古朴的桥砖,轻抚洁白的栏杆,在泸水的涛声里,聆听关于凤林桥的传说。
相传,乾隆下江南,欲上武功,朝天上御香。夜泊松田码头,次日清晨,御史正鸣鼓起锚,忽见码头上,一捣衣女用捣衣棒敲铜盆应和。御史不悦,责问妇女,妇女说:“跳蚤小虫,谁曾未见,何以显摆。吾兄是左阁老,吾弟是右阁老,吾夫是吏部天官。”御史不敢造次,忙赔礼:“夫人,下官有眼不识金镶玉,看此处山青水秀,盘龙踞虎,毓秀钟灵,果真是人杰地灵。”妇女又说:“松田背靠武功山,泸水河之水浴脚,笔架山在前,五马回朝在后。泸水河上,三殿三桥,严田居上,成田居下,松田居中;寅陂桥在上,凤林桥在中,嘉林桥在下,泸水河将三桥连起成‘王’字,在加武功山上金顶峰一点,就为‘主’字,乃是天子地势也。”御史一听,惊出一身冷汗,忙禀告乾隆。乾隆摊开地形图察看,果然如捣衣女所言。心想:此地将出“主”,与我争位,那还了得!遂下旨,命地方官将泸水改道,将寅陂桥、嘉林桥拆除,仅剩凤林桥。
古老的传说,给泸潇大地,注入了无尽的神秘,令人遐想。凤林古桥,从浮桥、石墩桥到石拱桥,见证了历代官绅士民的善政义举,彰显了古老安福的醇美乡风。
月明星稀之夜,伫足凤林桥头,银白的月光倾洒在古桥、亭台、老樟树上,悠然,朦胧。凭栏远眺,晨钟暮鼓中,泸河之水潺潺远去,远去的,还有那放排工粗犷的歌声——“唱歌师傅大如天,皇帝老子是我同年,假如三年不唱歌,皇帝派人邀请我,皇帝敬我三杯酒,我回皇帝三支歌……”。
内容来源:永新师范 刘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