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22|回复: 9

彭学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0 05: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彭学沛(1896—1949),字浩涂,江西安福严田镇严田村老屋人,中华民国时期政治家。青年时代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后,又赴比利时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民国17年(1928年)2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党报《中央日报》在上海创刊,他任主笔。民国21年(1932年)3月起,先后任代理内政部长、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交通部常务次长、交通部政务次长、中国国民党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战时生产局副局长等。民国35年(1946年)5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民国36年(1947年)为行政院政务委员。1948年12月21日,乘飞机赴香港办理公务时,因飞机失事身亡。 彭学沛父亲彭士荃为清末知县,彭学沛少入南昌心远中学,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京都帝国大学修政治经济学。7年后,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1926年归国后曾任农村复兴委员会秘书处主任、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南京《中央日报》总编辑。1932年以后,历任内政部代理政务次长、行政院政务处长、交通部政务次长。在中国国民党内,属汪精卫派,曾为改组派办报纸,从事反蒋宣传活动。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后,脱离汪派投奔CC系。1942年任国家总动员会议委员。1944年,重庆当局成立战时生产局,他任副局长兼优先处处长,主持战时后方工业生产。1935年至1945年,先后任中国国民党第五届、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抗战胜利后,彭学沛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一年后,改任行政院政务委员,以代表身份出席联合国会议。1946年,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彭学沛与水利部联系,欲资助家乡建设安福渠,因物价飞涨未能实现。同年5月间,彭学沛先后3次向安福中学图书馆邮赠图书500册。尔后辞职,致力于振兴民族工业,创办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厂——中国纺织机器公司,自任董事长。新中国成立后,该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自动织布机厂。 彭学沛博览群书,熟悉各国之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通晓英、法、日、德四国语言。著有《欧美日本的政党》《中外货币政策》,译有《国际法概论》《批评的建设的社会主义》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支持本站
发表于 2010-11-11 22: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学沛先生的后人在哪里?有谁知道?
发表于 2010-11-11 22: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学沛先生的后人在哪里?有谁知道?
发表于 2010-11-12 09: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县党史办姚老师知道.
发表于 2010-11-12 11: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屋山人《国o民k党中央宣传部长彭学沛与他的子孙们》[百度上有]有误。彭氏家人说:
文中提及“彭学沛先生的儿子彭乃瑶先生有子孙三人”。实际上,彭乃瑶有子女共四人,该文遗漏了二子彭中容,造成读者误解,国内外亲友也纷纷函电询问。现将彭中容的情况简介如下,以期补全。

     彭中容  系彭乃瑶二子,1949年10月生,中**员。1976年大学毕业后在黑龙江省牡丹江纺织厂任助理工程师。1982年以技术支援调入正在建设中的黑龙江省大型纺织、印染、发电联合企业——哈尔滨纺织印染工业联合公司(哈尔滨纺织印染厂),负责采暖、供热、空调、除尘、给排水专业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工作,独立完成工程设计十余项。其中,“涤棉五万锭纺织厂房供热采暖设计”以技术先进,设计合理,节约资金五十余万圆荣获哈尔滨市总工会颁发的先进技术奖及先进个人称号。此期间,撰写多篇学术论文,其中《纺织厂清钢间半成品回潮率问题》一文获当年黑龙江省空调技术专业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并发表在省级学术期刊上。1984年晋升为工程师。历任:水暖科长、基建技术科科长、基建设计室副主任等职。1986年企业全面投产后,历任:动力处长、工厂总调度长、涤棉纺织厂厂长、联合公司销售公司总经理,1994年任国营哈尔滨市中元对外贸易公司总经理,开展对俄罗斯及东欧国家贸易。现已退休。
发表于 2010-11-12 12: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转正题

还是主要关心彭学沛思想,次关心他的官职与家族。特别反对以官本位方法看待或记录研究安福历史人物。

彭学沛留学日本归来后,在汪精卫提供资金创办《现代评论》供职,《现代评论》创刊于1925年(又一说是1924年底),主编王世杰。彭学沛成为王世杰的得力助手。彭学沛在上海时担任《中央日报》当主编时,更是‘现代评论派’主要成员。

那么什么是‘现代评论派’呢?

发表于 2010-11-12 12: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关于“现代评论派”
“现代评论派”是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自由主义的政治文化派别。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团体,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方面,以抨击时政、参与社会而见长的团体。它在倡导启蒙、改造文化等方面做过许多工作,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和新文化发展史上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1924年12月,一批曾经留学欧美、当时正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教授和文化人创办了一个综合性刊物《现代评论》。这个刊物以政论为主,也发表文艺创作和评论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社会现实,也反映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心态。围绕着《现代评论》的这批知识分子,称鲁迅为“语丝派”,自称“现代派”[①],鲁迅也称他们为“现代派”或“现代系”,有时又称之为“现代评论派”[②]。“现代评论派”这个名称由鲁迅提出后,1933年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也用了这一提法。这个名字后来也因此得到了沿用。
1925年和1926年间,围绕着“五卅运动”、“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中间的一些人做过激烈的论争。鲁迅称“现代评论派”中的某些人为“媚态的猫”、“叭儿狗”、“未叮人之前还要哼哼地发一通议论的蚊子”、“嗡嗡地闹了半天,停下来舐一点油汗,还要拉上一点蝇矢的苍蝇”、“脖子上挂着一个小铃铎的山羊”。这种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代评论派”的某些做法的丑恶性,给了他们以尖锐的批判和沉重的打击。鲁迅的《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记录了这场斗争的历史。
多年以来,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很多人把“现代评论派”当作“买办资产阶级文化集团”和“反s革e命政治派别”而简单地加以否定,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我们认为,“现代评论派”是一个政治主张多种多样、文化态度横跨中西、内涵丰富、思想复杂的政治文化派别,仅仅简单地分析其政治态度中的某些倾向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将把多年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的问题纠正过来......重新认识彭学沛。彭学沛与我们当今崇拜的胡适都是“现代评论派”的成员。

[ 本帖最后由 anfus 于 2010-11-12 17:59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12 17: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关于《中央日报》

二 关于《中央日报》


《中央日报》自1928年创刊于上海,到1949年停刊于南京,在大陆断续维持了近21年。它有它独特的文化形态,想要了解彭学沛的情况,了解《中央日报》绝对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央日报》是中国国l民l党机关报,民国17年(1928年)2月1日在上海创刊。

早在民国16年(1927年)3月22日,国l民l党就曾在武汉创办《中央日报》,社长顾孟余,属汪精卫派系,不受蒋介石管辖。为此,当时已被选为国l民l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蒋介石,为巩固其最高领导地位,决定在上海另出版一份《中央日报》,报刊编号从第一号开始,以便区别于武汉的《中央日报》。

上海《中央日报》由国l民l党中央宣传部派周鲠生、刘芦隐、徐树人、高力、许宝驹、周杰人、余增、鲁存仁、彭学沛、周炳林、潘宜之等人筹备,由潘宜之负责,乘上海《商报》停刊之机,收购其全部设备,创办《中央日报》,日出对开三张12版。

《中央日报》初创时设董事会,由孙科、胡汉民、伍朝枢、潘宜之等组成,孙科为董事长。当时任国l民l党中宣部部长的丁淮汾任社长,潘宜之任经理,彭学沛为主笔。设编辑委员会,胡汉民任主席,吴稚晖、戴季陶、李石曾、陈布雷、叶楚伧、蔡元培、杨杏佛为委员。另设撰述委员会,邀请胡适、邵力子、罗家伦、傅斯年、邵元冲、唐有壬、马寅初、王云五、潘公展、郑伯奇等为撰述委员。

《中央日报》编排为每张一、二版广告,三、四版文字。第一张文字版主要刊登国内外新闻和重要文章;第二张文字版设有“党务”专栏、本埠和各地新闻;第三张文字版为专版和副刊,主要有《文艺战线》、《海哨》、《红与黑》(文艺性副刊);《商情与金融》(市场金融行情),《国际事情》(国际问题专版);《经济特刊》和《一周间大事》等。该报初期没有社论或评论,只在显著地位发表署名文章,就当时重大事件或问题发表意见,或对国l民l党某一重要政策进行阐述,实际起着社论的作用。经常发表文章的有戴季陶、彭学沛、陈布雷、周佛海、周鲠生、雷崖、周枚荪、唐有壬等。

《中央日报》报名用的是孙中山手迹,创刊时吴稚晖写祝词,阐明该报性质是宣扬孙文主义,为“总理吐气”。国l民l党政府定都南京后,国j民l党中央党部也设南京,而作为该党机关报的《中央日报》在上海,两地相距较远,指挥和控制报纸舆论诸多不便,加上当时国l民l党内派系林立,政争激烈,主持上海《中央日报》工作的丁淮汾、彭学沛与汪精卫关系密切。蒋介石为了加强控制,遂于民国17年(1928年)10月31日第二七一期出版后命令上海《中央日报》停刊,报馆迁往南京,并于翌年2月1日在南京复刊(刊期号数续前),由新任国l民l党中宣部长叶楚伧兼任社长。

《中央日报》第二次在上海出版是民国34年(1945年)8月30日。它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l民l党宣传部把在安徽屯溪出版的《中央日报》迁来上海出版的。日出对开两大张,一度为两张半。民国36年(1947年)春,国l民l党党报实行企业化,该报成立董、监事会,董事长为彭学沛,常驻监察为吴铁城。社长冯有真,总主笔兼主任秘书为李秋生,总编辑程玉西,主笔有邢琬、胡传厚、袁义勤。总经理沈公谦。该报有附属报刊无锡《江苏民报》,负责人辛增辉;芜湖的《安徽增刊》,负责人胡定安,两处报纸均与上海《中央日报》联合发行。

民国37年(1948年)12月淮海战役后,上海国l民l党机构准备撤退“应变”。冯有真拟将上海《中央日报》南迁广州,于12月下旬与该报董事长彭学沛乘飞机南行,中途飞机失事,彭、冯二人坠机殒命。李秋生代理社长职务。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该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

《中央日报》的总编辑彭学沛,彭学沛对文艺副刊比较放得开,多请那些没有党派背景的人来编辑。
《中央日报》副刊《文学周刊》,彭学沛请来储安平编辑,在《文学周刊》之前,储安平还编辑过《中央日报》副刊《中央公园》,并且编辑时间有近一年。这段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因为这是储安平跨出大学校门后的首次正式编辑,并且初次编辑,接触的就是一份党报副刊,这个特殊的工作经验对储安平以后的编辑生涯肯定有着巨大的影响。关于储安平是什么人请看本网《我所敬佩的三条硬汉》http://www.az77.wi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5  彭学沛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来。

由于彭学沛是“现代评论派”成员,曾主持《现代评论》事务,同沈从文、徐志摩等都有一定交情。据丁玲回忆,胡也频后来得以编辑副刊《红与黑》。
《中央日报》的第一个文艺类副刊((摩登》,创刊于1928年2月2日,停刊于1928年3月13日,编辑是田汉和安福人王礼锡。
还有比较典型的文艺类副刊有《读书》、《史学》等,陈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在此都发表了相关文章。

《中央日报》是南京民国政府时期国l民l党中央机关报,相当于现在《人民日报》。国l民l党始终重视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但彭学沛的这方面的开方,使《中央日报》并未低迷,相反,还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副刊的新时代。
曾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彭学沛是我们现在管理意识形态方面做官做人的榜样!

[ 本帖最后由 anfus 于 2010-11-12 18:58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12 19: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太痛苦了,拦截的根本发不了帖

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内容中或访问的内容中含有系统不允许的关键词或者您的IP受到了访问限制,本次操作无效,系统已记录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数据。请注意,不要提交任何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本次拦截的相关信息为:XXXXX
XXXXX 之间就要插入全角字符,半角的字符还不行,发帖太痛苦了,服务器在国内基本都是这样......:Q

[ 本帖最后由 anfus 于 2010-11-12 19:15 编辑 ]
发表于 2017-5-17 09: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学沛,字浩徐,今严田镇老屋村人。他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传说,他生有重瞳,看书能一目十行。先在家乡读书,后入南昌心远中学,成绩优异,考取官费留学日本京都大学,修政治经济学。在日本7年后,后就读法国巴黎大学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

民国15年(1926)回国后,彭学沛担任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中山大学教授。民国22年(1933)参加政府工作,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内政部次长,继任交通部常务次长6年,直至抗日战争中期。其间部长多次易人,独彭学沛留任,精心筹划全国铁路、公路、航空、航运、电讯等交通事业。曾设想在长江和黄河之间于原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人工河道,把这两条大河联结起来,以利于南北交通和水运。在国民党内,彭学沛原属汪精卫派,曾为改组派办过报纸,从事反蒋宣传活动。汪精卫很赏识他的才干,但当汪精卫要投降日本时,彭学沛大义凛然,坚持民族气节,毅然脱离汪派。民国27年(1938)彭学沛任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民国31年(1942)任国家总动员会议委员。民国33年(1944),重庆国民政府仿美体制成立战时生产局,翁文灏任局长,彭学沛任副局长兼优先处处长,各有关部的部长为委员,主持战时后方工业生产。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彭学沛其实热心于实业,对党务工作缺乏兴趣,且当时国共矛盾尖锐,就任不到一年即辞职,改任行政院政务委员,以代表身份出席联合国会议。民国35年(1946)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遵蒋介石的旨意,彭学沛曾利用同乡同学之谊,说服拉拢罗隆基附和国民党,当罗不肯就范时,他也未加害于罗,只是一笑了之。

从对家中亲属的教育,亦可看出彭学沛对政治的淡泊。他要求独子不要从政,要专攻技术。其子彭乃瑶亦秉承父教,同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任上海纺织公司技师,又到美国学习两年纺织生产技术。回国后,一直从事纺织业的技术管理与教学,长达40年,1985年退休。曾担任黑龙江省纺织总公司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政协常委。1948年,彭学沛一侄孙去上海考大学,住其家。彭学沛问他:“想学什么专业?”他说:“想学生物”。彭学沛说:“学生物可以,……但绝对不要学政治,否则今后不准来见我。”彭学沛还说:“我主张靠技术吃饭,百万家财会被盗、被抢、被烧,而技术不会。”对于家乡亲朋乡亲去找他帮助求学的事,他一口答应,尽力帮助。而对于找他关系走后门想当官的,他一概不理。

1948年春节前,彭学沛只身一人回安福看望家乡父老。上午到县,中午县政府设宴三桌为之洗尘,下午即骑马去严田,晚上严田村父老拥来看望,设宴五六桌以示欢迎。当了解到当地农田灌溉用水困难时,彭学沛回南京后即与水利部联系,由中国农民银行贷款100亿元法币,资助家乡安福渠建设。后因物价飞涨,所拨贷款不到工程总投资的四分之一,经费无法筹集,工程未能实现。同年5月间,彭学沛还先后3次向安福中学图书馆邮赠图书近500册,其中除有邹鲁著的《中国国民党史略》、钱穆著的《中国史大纲》等书外,还有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丰富了安福中学图书馆藏书。尔后他即辞去一切政府工作,致力于振兴民族工业,与上海企业界交往颇多。创办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厂——中国纺织机器公司,自任董事长,聘请留德专家黄伯樵为总经理。这个厂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专门生产自动织布机的工厂。正当彭学沛全身心致力于实现振兴工业之时,民国37年(1948)12月21日自泸乘飞机赴香港办理公务,不料该机在抵港前二分钟坠毁于离港10余里的毕沙岛上,彭学沛等36人全部遇难。同机罹难者有《中央日报》社社长冯有真、著名电影导演方沛霖,前美国总统罗斯福之孙昆丁等。1949年1月9日至12日,在上海为冯有真、彭学沛等罹难者举行了公祭仪式。彭学沛遇难时年50岁,由其儿子彭乃瑶赴港料理后事,归葬上海万国公墓。

彭学沛在国民党和民国政府为官多年,不事私产,无房无地,钱财积蓄不多,一生保持洁身自好的学者风骨。抗战胜利后,彭学沛最早由重庆飞赴上海,任行政院长驻沪代表兼敌伪产业接收委员会主任委员。当时,国民党官员蜂拥回到上海,无不大肆劫掠敌伪产业,即所谓“五子登科”者,而彭学沛大权在握,竟没有利用职权侵占任何敌伪产业。他在上海、南京的住宅均属公产,死后清理遗物时,除书籍衣物外,未发现任何值钱财物,在国民党官员中实属罕见。彭学沛生活俭朴,在重庆任交通部常务次长及战时生产局长期间,吃住都在办公室,不吸烟、不喝酒,爱好骑马、游泳、爬山、打网球和高尔夫球等体育活动,故一直身体强健,精力充沛。

彭学沛出身世家。祖父彭美,进士;父彭士荃,清末知县。他自幼即养成勤奋读书的习惯,即使在担任政府要职时仍手不释卷。他博览古今中外群书,在重庆时间曾坚持每天看完一本书,对中国文化很有修养,对世界各国之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也多熟悉,通晓英、法、日、德四国语言、文字。在主持记者招待会时常用外语与外国记者对答,令外国记者赞佩不已。

彭学沛在繁忙公务之余,勤于著述。目前所知者有《国家法概论》、《中外货币政策》、《建国概论》、《欧美日本的政党》等。死后家无长物,唯藏书数千册,于1952年由其子捐献给上海市人民图书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