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qrst142 于 2017-5-18 16:04 编辑
丁玲南京“叛变”事件始末
作者:李向东、王增如
5月末的一天,丁玲隔着窗户看见,一个人“到隔壁的隔壁的屋子里住下了”,这个人叫韦丛芜,是鲁迅好友韦素园的弟弟,比丁玲小一岁,1925年曾到北京大学旁听,结识鲁迅并建立密切关系。那时丁玲也在北京。后来韦丛芜与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曹靖华在北京共同创办了文学团体“未名社”。
丁玲认识他,但不太熟,知道他属于鲁迅“语丝”一派,“以为有了一点希望。我便写了一封给蔡元培的短信,请他转去。我先问他能不能办到,如能,就贴一块手绢在玻璃窗上。这信是冯达上厕所时,路过他的房门口扔进去的。当晚我果然看见他们贴在窗户上的一块小手绢,真高兴极了”。
韦丛芜为何也能住进这个神秘的旅社?1933年他离开任教的天津女师学院,回到家乡安徽霍邱县搞农村合作化试验,为求得国民党高官支持,来南京找陈果夫、陈立夫。陈立夫曾经担任党务调查科主任,是徐恩曾的前任,所以韦丛芜便住进了这家旅社。
过了两天,5月31日晚上,韦丛芜趁丁玲到院子里透气时告诉她,蔡元培不在南京。
全国解放后,韦丛芜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任英文编辑,1951年12月3日给丁玲写信,忆及此事说:
昨晚上同小潘(应人)见面,廿年后的第一次见面,谈起约在廿年前我们在南京陪都饭店见面的事情,他说你在延安同他也曾谈到过。我在上海翻译协会内也常和同人们谈起这件事。你给我的那张纸上所写的信是多么美丽而又不胜哀愤啊!我藏在大衣内口袋里,足足有七年,以后四边磨破,变成四块了。
你托我的事情是要把你被捕的消息报告给蔡孑民先生,这,我当时在草坪上这一头(你同另一位同志在那一头)向我后来的老婆(天津女师学院学生)大声说,“报上已登出蔡先生他们营救丁玲”,就是说给你们听的,难道你没有听见么?我是说出叫你放心的。那天的事情真是突然!我万没有料到,在报纸上刚看见的被捕失踪的老友丁玲,竟出现在我的身边,那位同志扔给我一个纸团,真把我嚇了一跳。第二天我在写给夏丏尊先生的信中提到在南京偶尔看见了你。事实上,大家都已经知道你被捕而且被带到南京去了。……
昨晚同小潘谈了三个钟头的过去历史,非常痛快,希望什么时候有机会,我们也可以谈谈。
韦丛芜所说“报上已登出蔡先生他们营救丁玲”,是指5月23日蔡元培等38人联名向南京国民政府发出营救丁、潘的电报。信中说到的潘应人,1908年生,潘漠华的弟弟,上海左翼文学青年,原名潘恺霖,因仰慕同敌人搏斗牺牲的应修人,改名潘应人。
丁玲没有给韦丛芜回信,她不愿意同不明底细的人、给国民党干过事的人谈论那件让她在延安审干中吃过苦头的往事。韦丛芜未见回信,又听小潘说丁玲对他有误会,便于1952年5月1日再次写信解释说:
我对你只抱歉我没有力量帮你忙,你也只托我把你被捕消息告知蔡孑民先生,我当时在草坪上已经侧面转告(在草坪另一头)你,蔡先生已经知道,并已经在营救了。你写的那一小块纸,抒情的成分多,与政治毫无关系,那是不必让任何人看的东西。我保存了七年,(我可以凭着一切发誓,)最后我经商由重庆到上海时才留交给重庆家人辗转遗失了。
丁玲仍然没有回信,但是韦丛芜的两封信她却一直保存着,那里边有一些涉及她的历史的重要资料。
6月末,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科长徐恩曾出现了。他跟丁玲讲了一些实情:“你也明白,我们并不是特别去抓你的,我们只是想去破坏共产党的机关,偶然碰着你的。只是,既然来了,却很难放。我们只怕引起外国人的抗议,我们是在租界上抓你的,这事已经引起租界捕房的抗议,说我们侵犯了他们的‘治外法权’。我们不愿引起更多的麻烦,只得咬定不承认。”他还说:“抓你不但对我们没有用处,而且引起了一些社会舆论。”并表示:“彭学沛可以资助你出洋,他愿意送你6万元钱,供你出国。”
徐恩曾讲了大实话,又说了几句莫名其妙的话,他对丁玲说:你又不是共产党员,你又不知道别的党员的住处,也不会帮助我们抓人,你对我们毫无用处。丁玲很奇怪,叛徒汪盛荻已经告发了她是共产党员,为什么徐恩曾还这么说?她细细琢磨终于明白,他是不想把事情做绝,让双方都有回旋余地。
1984年6月24日沈醉致丁玲信中,对她被捕后未遭杀害也做过解释,说当年反动派“对您和一些知名人士不敢随便杀害,是有八个字的原则,即怕‘社会舆论、国际影响’”。丁玲去世后,陈明为了编校《魍魉世界》,曾在1986年10月11日偕王增如探访沈醉。他住在全国政协宿舍一个普通的单元楼房,黑红的脸膛,花白的头发,虽然年过古稀但身体很好,只是茶色眼镜片后,一只受伤的眼睛转动不大灵活。谈到国民党特务抓捕丁玲一事,沈醉说:“丁玲同志未被杀害,绝不是因为她自首、叛变。她如果自首叛变,我们这些人不会不知道。她没被处死,完全是因为她的名望,她的影响很大,还有蔡元培、宋庆龄、鲁迅这些著名人士的援救,还有外国人的声援,国民党反动派怕把事情闹大了,不好收拾。”
摘自《丁玲传》/李向东、王增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5
以上是丁玲南京“叛变”事件始末,里面写到:“彭学沛可以资助你出洋,他愿意送你6万元钱,供你出国。” 可见,彭学沛是个好人,让丁玲去国外发展,不要再搅和两党之间的是是非非。
1928年7月,丁玲隐忍着对冯雪峰刻骨铭心的爱,和胡也频一同从杭州返回上海。胡也频受昔日熟人彭学沛的邀请,担任他主编的《中央日报》副刊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