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5|回复: 0

民国时期的比较政治研究----政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8 10: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国时期是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一段黄金时期,当时的政治学人曾在多国政治制度和通论、国别政治这两个基本领域发表过众多的著作,并对外国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公务员制度、独裁政治、地方自治等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这一时期的比较政治研究从研究目的来看,带有强烈的适应中国实际政治需求、经世致用的意图;从研究对象国来看,主要集中在欧美少数几个大国;从研究方法来看,普遍采用了法律形式主义的以宪法文本为依据的探究路径;从研究内容来看,注重对不同国家的宏观政治制度架构作静态的勾勒描述。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研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而言其所达到的学术高度是令人钦佩和赞叹的。

比较政治作为政治学的一个主要分支,致力于研究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政治,其中既有对政治制度的研究也有对实际政治运行的研究,既有国别研究也有多国、跨国研究。政治学作为一个学科,产生于欧洲。而政治学被引入中国,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从介绍他国政治制度开始的。限于认识的条件,也限于认识对象本身的政治发展状况,政治学进入中国时介绍的主要是欧美国家政治制度的知识。最早介绍这种知识的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前后,可以举出的有林则徐请人翻译瑞士人瓦特尔编的《万国公法》、魏源著《海国图志》(1842年)、梁廷楠著《海国四说》(1846年)、徐继畲著《瀛环志略》(1849年)等。稍后便有容闳著《西学东渐记》、太平天国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李圭著《环游地球新录》、王韬著《漫游随录》等。及至甲午战败,为了针砭政弊,吁请变革,康有为连续写出了《日本明治变政考》、《法国革命记》、《德国变政考》、《英国变政考》等著作。到了清末新政时,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留下了两本日记,即载泽的《考察政治日记》、戴鸿慈的《出使九国日记》。综观这些研究,作者中既有洋务官员和朝廷重臣,也有王韬、康有为这样一些体制外的知识分子,尽管出发点并不相同,但都是在内忧外患深重、变法图存的呼声高涨的背景下,表现出日益迫切的认识欧美政治制度的愿望,企图通过引介欧美民主宪政来寻找中国的出路,因此,介绍与政论相结合,成为这些研究的特点。虽然考究日益精细、体察愈加深入,也能对欧美各国政体加以区分考察,比较得失,但这些作者要么缺少亲身经历,主要是采寻西人杂说,询问在华的欧美官员,或者虽曾出国考察,但多限于走马观花的游记,不可能有深入的科学化的研究,总的来说算不上系统的学术性研究。

  辛亥革命起,清朝灭亡,民国诞生。虽然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但其学术贡献仍是广为人称道的。20世纪20年代,无论国立大学,还是教会大学或者私立大学,纷纷模仿欧美大学设立独立的政治学系。与此同时,一批留学欧美并选习政治学、法学的学生学成归国,成为中国主要大学政治学系的领导人和学术骨干①。因此,民国时期的比较政治研究逐步走向学院化,即正规化、系统化和学术化。这里,笔者将主要依据北京图书馆编的《民国时期总书目·政治》,并参考超星图书馆等网络资源,对民国时期的比较政治研究情况作概略的阐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民国时期比较政治研究的基本领域

  (一)多国政治制度与政治通论

  民国时期的前辈学者曾从整体上对外国政治制度进行过宏观的研究,并出版过为数众多的著作。这些著作的体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按国家排列,分别讲述各国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第二类按主题排列,把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构成穿插在各章节中进行比较;第三类按政体排列,综合比较和分析不同政体的特点及其典型国家。第一类著作最为多见,如刘逎诚的《比较政治制度》(商务印书馆1934-1939年②)。该书曾作为当时多所高校的教材。它按照政治制度的历史背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顺序依次介绍了英、美、法、德、苏、意等国的政治制度,不仅引证材料翔实,而且论断公允严谨。潘楚基编的《各国政治制度》(世界书局1931年)、胡越著的《比较政治》(神州国光社1933年)以及萨孟武著的《各国宪法及其政府》(南方印书馆1944年)亦属此类。潘著其在安徽大学的讲稿集合而成,它分述了英美法苏瑞五国的宪法、选举、政党、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地方政治等;胡著介绍了英法苏德意瑞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渊源及政党等,其中对各国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的叙述颇著笔墨,可谓一大亮点;萨著阐述了英美瑞法苏意德七国的宪法及政治制度,更注重对各国政治总体特点的把握,如把英国政治概括为责任内阁制、法治主义、分权的地方自治,把美国政治概括为联邦主义、三权分立和自由主义,等等,颇有见地。除此之外,杨幼炯和符彪编的《各国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35年)也较有特色,既介绍了世界七大强国政治制度,也概述了五大洲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第二类著作如王世杰的《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27年,此书1936年后的版本经过钱端升教授的修订而改为王、钱合著)。该书至今仍被列为治宪法学和比较政治的必读书目,它对各国公民的权利自由、议会、行政机关、法院、联邦制、宪法修改等制度规定进行了比较研究,“开创了以个人基本权利自由理论为宪法研究核心或首要任务的宪法学术体例”③。与前一类著作相比,以主题为序的编排方式能够使比较的视角更为清晰,且便于引入更多国家的制度构成以作参照,不过这样的结构设计显然不足以反映出特定国家的政治全貌。第三类著作如沈乃正的《比较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34年)。该书共分两编:第一编主要探讨现代国家各种政府的形式,如内阁制政府、总统制政府、瑞士制政府、苏俄制政府及其体现的精神;第二编则对各种政制的优劣作了评述。该书的最后一章“最优良之政制”阐发了政制须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并在展望内阁制与总统制的发展前景时提出“将来之制度,或为上述两种趋势混合而成之结果,亦未可知”④,联想到后来法国式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的出现,不能不令人感佩他的先见之明。张慰慈著的《政治制度浅说》(神州国光社1930年)、樊德芳著的《英国首相制与美国总统制之比较研究》(钟山书局1934年)也可划为此类。张著的后半部分别探讨了不同的政府形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比较了英国式的内阁制和欧洲大陆式的内阁制,这是其他一些著作所未加区分的。樊著是作者师从拉斯基教授读硕士时的毕业论文,分别叙述了英美两国政制的起源,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的职位及其与选民、国会、内阁的关系,以及两国政党与行政首脑的关系,其所运用的比较方法,即“先分析首相与总统和其他政治机关所生之关系,再进而考察其功用,而后比较二制之得失,以定其价值”⑤,就是今天看来亦有可取之处。

   略50000字

 (三)政党制度

     政党是民国时期比较政治研究的关键词之一,相关论著的数量很多。这些论著可根据研究范围的宽狭而概略地分为两类:第一类聚焦于特定国家的政党或政党史,第二类则属于通论性的对多国政党的介绍。属于第一类的有周龙光编的《英国之政党》、《美国之政党》(内务部编译处1918和1919年),盛子明编的《日本政党史》(华通书局1929年),陈继烈编印的《法国政党之研究》(出版社不详,1931年),符涤尘著的《日本的政党》(生活书店1933年)等。它们的篇幅都很短,且基本上都以介绍特定国家现有的政党及其政纲为主要内容,而未作过多的理论解释。与之不同的是,沈乃正编的《美国政党》(商务印书馆1930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美国地方和州的官吏、国会议员、总统和副总统等候选人的推荐制度,意在使读者对美国政党政治的运作有更为生动的认识。就第二类著作而言,可以查询到的有彭学沛的《欧美日本的政党》(太平洋书店1929年)、何子恒的《各国政党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周焕的《欧美各国政党》(社会科学编译馆1936年)等,它们都只选取六七个大国的政党组织进行介绍,相比之下顾树森编译的《最近世界各国政党》(中华书局1929年)及高乔平编著的《世界各国政党研究》(世界书局1929年)则涵盖了更多国家。当然,在这两类著作之外,还有刘秉麟著的《世界各国无产政党史》(商务印书馆1928年)等专以无产阶级政党或共产党为主题所作的研究,不过它们中的大多数属服务于政治官传需要的应景之作。

作者简介:陈刚,江西于都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支持本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